【靖苏】身后名

设定沿用《无题》,时间也在《无题》两年之后。


太子萧明渊走进养居殿的时候,梅长苏正同萧景琰在靠窗的软榻上下棋。

殿外雪下得大,萧景琰才生了场病,榻前便多摆了一个火盆。这一两年他的身体愈发不好了,前两年冬日里还能到沧池赏雪,若在观云亭里坐久了,陈方就送上一壶热酒,这年却只能在养居殿里不时翻书,偶尔与梅长苏下盘棋,连朝事也管得少了。

萧明渊见梅长苏也在,向萧景琰行了礼之后,也向梅长苏行了一礼。他进殿的时候怕扰了萧景琰休息,特意没让陈方通报,陈方也没拦他,他一向在这个时辰来向萧景琰汇报朝事,此时见梅长苏也在,不觉意外,反觉欣喜。

监国这两年,事务繁忙,虽时有书信往来,可这位从小就亲近的老师他还是见得少了。

梅长苏也笑着回了一礼,又坐回软榻上,淡淡在棋盘上落下一子。

萧明渊便汇报起这三日的朝事,萧景琰同梅长苏下着棋,偶尔才出声评上一两句。

话虽少,言必有中。

萧明渊汇报了这三日的朝事,没将袖中另一份文书取出来,静静看两人下棋,心却不定。两人着眼深远,都善于占据高势,只是萧景琰的棋风较梅长苏少了份飘逸,多了份沉稳。

一时胜负难分,萧景琰抬起头,见萧明渊少有的心思不定,便知他心中有事,于是出言询问。

萧明渊一怔,从袖中取出那份文书,递到萧景琰手上。

萧景琰很快看过,伸手将那叠轻飘飘的纸递给梅长苏,接着却笑了,徐徐落下一子,也不出声。

梅长苏看过,也轻轻笑了。太史上官文瑾修成梁史,在佞幸传里细数大梁建/朝以来的佞幸之臣,末尾也提到了他的名字。梅长苏将那叠轻飘飘的纸递回给萧明渊,垂眸盯着棋盘,同样不出声。

萧明渊一时疑惑,却不能完全表露,只微皱着眉,问道:“父皇,此事该如何处置?”

萧景琰淡淡笑着看了他一眼,反过来问道:“你认为,此事该如何处置?”

“重修。”萧明渊不曾犹豫。

“务必让上官文瑾将那句话削去,”这话颇有些咬牙切齿的意味,“老师一心谋/国,谁人不知,‘佞幸’二字,怎能脏了他的衣角。”

梅长苏觉得欣慰,却淡淡笑道:“不过是一家之言,不用在意。”

萧明渊一时惊诧,便怔了一瞬,转头见萧景琰淡淡盯着棋盘,似是仍在专心下棋,便有些急切道:“此事关乎老师一世清名,怎能不在意?此书虽是一家之言,修撰并非朝廷主持,可作为正史,势必会广为流传,为后世人所信赖,如此一来,老师的清名被毁,父皇您的英名也不再。”

萧景琰闻言抬起头,淡淡看了萧明渊一眼,笑道:“上官文瑾因你的老师出征西厉封了侯,对他素有成见,他为人耿直,在书里直抒己见实属常事,你不用在意。”

当年梅长苏出征西厉之前便有忠直的朝臣提议梅长苏谋国有功,当获封伯。大军凯旋后,封伯已然不妥,梅长苏便封了建平侯。上官文瑾那时初调任入京,见梅长苏似乎完全是因领军出征筹谋有功封的侯,又得知梅长苏与皇帝关系甚密,时常出入养居殿,心中便有了成见。

梅长苏知萧明渊仍会追问,落下一子,又淡淡问道:“明渊,上官文瑾修的今//上纪和建平侯传,你认为如何?”

萧明渊略一思索,道:“贴近实情,可称公允。”

“那他便是出于成见,在佞幸传里提了我一句罢了,若有人因此认为我是佞臣、奸臣,这大梁天下,自然会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

“现下虽是治世,却半分也松懈马虎不得,千秋功过,便留给后人去评说罢。”

说着,轻轻落下一子,小小声响在静可闻针的大殿里清脆震耳。

萧明渊怔了一瞬,萧景琰看了他一眼,静静笑了:“待我千秋过后,你坐上帝位便会知道,大梁天下担在肩上有多重,背负一点恶语和骂名,实在算不得什么,你自幼聪颖,明彻过人,这点道理,不用我教你。”

话音轻轻落下,萧景琰也重新低头,接着同梅长苏下棋去了。

见此情景,萧明渊也知此事不必再议,便将那叠沉甸甸的纸收回袖中,行了礼,缓步往殿外去了。

雪仍在下。



后二年,帝崩。

太子登基,改元永平。

三月,朝议为先帝定谥。大梁已有文、武两位皇帝,文、武二字不可再用,成、德、康、钦、肃、孝等字皆有欠缺,一时未定,皇帝提议“明”字为谥,群臣皆赞。

九月,建平侯上《陈政事疏》,后辞官返乡。


二十七年,皇帝年老,时常忆起昔日辅佐他开创盛世的功臣,命人作十七位功臣画像于凝辉阁,居首位的是两朝名相张济,昔日的太子太傅、建平侯梅长苏位列第九。

凝辉阁隔沧池与观云亭相望,日出之时,有耀辉万丈映于粼粼细浪之上。






一个由“骖乘”二字引发的脑洞。

沧池取自未央宫的沧池,观云亭取自太极宫的观云殿,上官文瑾修的梁史按照《汉书》的范式,永平是孝章的年号,《陈政事疏》是贾谊写的,清代皇宫有凝晖堂,大明宫有清晖阁,凝辉阁历史上似乎不存在,十七功臣是我编的,历史上似乎只有十一功臣、二十四功臣和二十八将,陈方、上官文瑾和张济这三个人名也是我编的。

最难的是给梅长苏定封号。想过用“武安”二字,奈何赵兴、刘邦和田蚡这三个人实在是……咳。汉代有因违法和谋//反国号被除的,也有“无后,国除”的,之所以用“建平”二字是因为杜延年和程嘉这两个人,不谈杜周。

“明”是个相当好的谥号,至于萧明渊,给他定的谥号是“宣”,因为“宣”字之意在谥法解里还是有一两个细微的污点,毕竟“盛极而衰”还是有点道理。

还有就是,相对于“明宣之治”和“明宣盛世”我更倾向于“明宣中兴”,中兴时期结束,大梁最多再撑个百余年。

当然,故事里的梅长苏和萧景琰不会这样想,我这个现下写片段和超短篇写得多的小透明也只是在故事之外扯两句罢了。


评论(8)
热度(64)
  1. 共4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伊阙 / Powered by LOFTER